中国人对大城市的误解,实在太深了新周刊

白癜风在什么医院好 http://m.39.net/pf/bdfyy/bdfjc/

上海浦东新区的磁悬浮列车,远处是上海CBD。/图虫创意

中文互联网有一个永不过时的热议话题——城市。

稍微在国内最大的问答社区检索一下,在“最喜欢的城市”“最想生活的城市”“最宜居的城市”等话题下,少则数百个回答,多则数千个回答,有分享、有激辩。从一线大城市到十八线小城市,中国城市各有拥趸,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城市榜。

新周刊是最早从人文生活角度持续讨论中国城市的杂志。年,新周刊推出《城市魅力排行榜》,从数百个中国城市中选出17个最具性格魅力的城市进行盘点,包括“最大气的城市北京”“最市民化的城市武汉”“最悠闲的城市成都”“最火爆的城市重庆”等,许多城市画像至今适用。

《新周刊》历年部分城市专题。

这期专题也指出了此后20多年城市化进程中,中国人如何认识城市,新周刊如何观察城市:

“中国城市的个性是中国人文化气质和心理特征的最为鲜明直接的表现形式,用感性的眼光打量中国的城市、从文化的视角来感悟中国的城市,就如同走进了中国人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意味深长又妙趣横生。”

最早集中反映这一文化现象的,是年的封面报道《第四城》,新周刊将成都解读为中国的“第四城”,引爆了人们对一线城市排位以及成渝双城记的讨论。大约从这时开始,“城市”成为了中国社会的显学,所有人都在谈论它。

成都生活气息浓厚,被称为“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图虫视觉

从九十年代开始,中国人南下打工涌入各大城市,城市生活深刻地融入了中国人的生命体验。年,中国加入世贸,当年的新周刊用一期专题《城市复兴》宣布:“城市世纪到了!”六年后,全球城市人口比例首次突破50%,超过33亿人进入了城市生活。到年,中国城市人口也超过农村人口;年,这一比例迈过了60%,并且还在继续增长。我们不是在城市,就是在通往城市的路上。

年至今,创刊25年,新周刊一直保持着对城市的观察。在这短短二十多年里,有的城市一路高歌猛进,用“广东方式”(《新周刊》年封面报道)继续引领城市化的方向;有的城市异军突起,从边陲小城变成国际旅游城市(《新周刊》年封面报道《大理,让人变小》);有的城市在这条路上奔跑、跌倒、奔跑,一度迷失方向,进入新周刊年的“失落之城”名单;也有城市默默坚持一种气质,逐渐开始引领城市文化潮流(《新周刊》年封面报道《重新发现南方》);到年,城市变成都市圈,乡村与自然融入都市生态,城市生活具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新周刊九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3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