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470名军人赴新疆戈壁核试验

01

年4月的一天,吉林省长春市的繁华街头上出现了一名乞讨的中年男人,他坐在冰凉的水泥地上,用祈求的眼神张望着来往的行人,有人驻足停留,有人匆匆而过,也有人发出不屑一顾且嗤之以鼻的嘲笑声……

在这位中年男人的身后横挂着一张巨大的条幅,条幅的正上方有一行格外醒目的红色大字:“请您帮帮我”,而这行红字的下面则是一张合影照片。

条幅正上方写着“请您帮帮我”,其下面印有一张合影

中年男人时而乞求,时而沉默,时而偷偷落泪,驻足留意,在他面前的乞讨罐里散落着为数不多的几张零钱,而旁边摆放着的三个红色小本甚是醒目,其上面分别印着“立功受奖证书”、“残疾军人证”、“退伍军人证明书”的字样。

立功受奖证书、残疾军人证、退伍军人证明书

这名中年男人名叫宁继明,年出生,吉林省洮南市人,曾是一名支援西北戈壁的参核老兵,因在部队表现突出、功劳显著,被授予三等功一次。

自年退伍返乡后,宁继明结婚生子,过着平淡而幸福的生活,那么时隔30多年后,这名昔日的英雄为何会沦落街头乞讨呢?

02

吉林省洮南市,老兵赵大伟家中的墙壁上多年来一直悬挂着一张合影照片。

一眼看去,这张照片已经斑驳泛黄,但赵大伟却从来没有对它有过丝毫怠慢,几乎每天都要亲自擦拭一番,直至一尘不染。

赵大伟珍藏的合影照片

照片里有35个年轻的小伙子,他们头戴红色五角星军帽,身穿绿色军装,个个都仪表堂堂、气宇不凡,炯炯有神的眼睛里流露出一股意气风发的气概,而随之映入眼帘的是一行格外醒目的金色字体:“新训结业留影于新疆永红,年3月11日”。

对于新疆永红这个地方,相信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听说,而对于赵大伟和他的战友们来讲,那里曾经是他们挥洒青春、实现理想的地方。

03

在上世纪70年代,名十七八岁的东北小伙子作为刚入伍的参核军人远赴新疆戈壁滩,参与了代号“永红”的核爆试验。

随着核爆的一声轰鸣,这些年轻的战士成为了禁地的英雄、国家的功臣,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个名叫“核辐射”的名词却犹如一把利刃时刻悬挂在老兵们的脖颈之上。

照片里的35人中已经有将近20人离世

现在,赵大伟珍藏的这张有35人的照片之中,已经有将近20名战友离开了人世,而其余在世的十几名老兵中也有人身患重疾,痛苦不堪。

老兵们也曾叱咤风云、功勋显赫,但令他们始料未及的是,曾经成功穿越禁地的他们竟然会在数年之后陷入到另一块让他们一生都无法挣脱的人生困境,而他们之中的所有人都因要保守国家机密而选择默默地承受。

如今,在吉林洮南、通榆两地的名参核老兵之中,已经有70多人病故,而最让他们的亲人感到恐惧和无助的是,死神的魔爪正在伸向其他的老兵。

04

王志军

吉林通榆的王志军,曾作为参核士兵参加了核设施的安装和调配环节,而这一环节也正是核爆试验中最具危险性且最为关键的一环。

至此,王志军和战友们被称作“骑在原子弹上干活的人”,而他们所在的连队也有着“硬骨头18连”的赞誉。

不幸的是,王志军在年的一次例行体检中查出了严重的疾病,报告结果显示他已经身患4种癌症,这在当时是所有身患重疾的老兵中最为严重的一例。

老兵们的健康和生命始终在核辐射的阴影之下,他们有的与病魔抗争,有的却坦然接受,尽管如此,但核辐射的危害依然牵连到他们的后人身上。

宁继明

宁继明,年出生在吉林省洮南市东升乡福民村,年参军,曾在部队团服役。

根据宁继明的回忆,曾经在一个班里4名最常进入场区作业的战友里,就有3人因患癌而离世,而他就是4人之中唯一幸存的一员。

厄运之神并没有善罢甘休,它无情地将魔爪伸向了宁继明一家三代,医院诊断,长子患有先天性耳聋,次子患有白血病,孙子智力发育不全。

事实上,参核老兵的子女中患有各种疾病的现象已屡见不鲜,根据洮南参核老兵战友会的数字统计,名洮南参核老兵的子女中被确诊为白血病的就有7人,这个发病几率要比白血病正常发病率(10万分之3)高出了千倍。

赵大伟

同样,家住吉林洮南的赵大伟也曾是参核老兵中的一员,他唯一的儿子也因患白血病而早早地离开人世,年龄刚满8岁。

当年,这些穿着军装、英姿焕发的年轻小伙儿,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奉献了自己宝贵的青春,然而让他们最为骄傲的那段人生经历,如今却使很多人深陷泥潭。

05

上世纪50年代,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百废待兴,而始终对中国虎视眈眈、居心叵测的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通过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包括核威胁)等险恶手段对我国施加压力,其野心昭然若揭。

为了永久摆脱政治、经济上的束缚,彻底打破军事武器上的威胁,以毛泽东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深谋远虑、揆情审势,果断作出了研发核武器的重大战略决策。

《人民日报》刊发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报道

年10月16日下午3时,伴随着空中一声巨响,一团巨大的火球翻滚着形成蘑菇云腾空而起,而同时在远处的参核官兵们也沸腾而起,口中不断高呼着“毛主席万岁”的口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激动人心的时刻总是能激发人们对祖国的敬畏与热爱之情,这一刻更能彰显参核官兵们为国家鞠躬尽瘁的神圣使命感,而当时贫弱的中国也从此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核武器,成为了5个拥核大国之一。

06

宁继明,从小生性好强,饱受英雄事迹熏陶的他梦想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

年12月初,一个征兵的消息传遍了位于吉林西北端的洮南,数百名青年积极踊跃地投身于绿色军营。

宁继明

时年20岁的宁继明毅然放弃了继续学习的机会,报名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新兵,而对于从来没有走出家门的他来说,自己要去向哪里、当何兵种却全然不知。

就在宁继明为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而兴奋的时候,一名吉林通榆的下乡知青也报名参军,他就是王志军,那一年他刚好18岁。

王志军

在那个年代,参军是一个让很多青年人都为之向往的追求,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当兵可以更好地锤炼本领,塑造精神,而军营正是一个可以淬火成钢、成就事业的人生熔炉。

年12月底,肩负着父老乡亲的殷切嘱托,抱着为国家效力的英雄情怀,名东北籍的军人满怀激动地踏上了走向绿色军营的路途。

一腔热血,热泪盈眶,身戴大红花的宁继明、王志军跟随着名新兵战士一起乘坐火车前往他们人生中首个战场——新疆马兰基地。

07

为了研发核武器以巩固国防事业,年9月,中国军队在罗布泊西部的一处戈壁滩上建立起一座神秘的军事基地,它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试验地,因其周边漫山遍野地盛开着马兰花,故称“马兰基地”。

曾经的马兰基地

对于全世界而言,马兰基地就是一个人们无法在地图上找到的神秘之地,除了相关人员外,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

马兰基地(总装备部第21试验训练基地),是当时国家保密级别最高的军事基地,而驻扎在此地的部队为部队。

自马兰基地建成以来,基地官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始终致力于核武器的研究和试验,并多次成功进行了不同规模的核爆试验,硕果累累,马兰基地也由此酝酿出自强不息的“马兰精神”。

年,我国进行了最后一次核试验。从第一次试爆成功,历时32年,我国总共进行了45次核武器试爆研究,而陆续前往西部戈壁滩参与核试验的官兵和技术人员有10万余人。

08

尽管对自己将做何兵种一无所知,但那个叫马兰的地方却让人心驰神往。有人说,马兰遍地盛开马兰花,每逢春天来临之时,淡紫色的花儿就会迎风摇摆,开遍山野。

伴随着蒸汽火车的轰鸣声,这些怀揣梦想的年轻小伙子们畅想着远方那片盛开马兰花的地方。

迎着12月寒冷凛冽的西北风,经过四天五夜的西行,名新兵战士终于来到了新疆,而车站墙上张贴的“新疆的主要危险来自苏联现代修正主义”的口号映入了所有人的眼帘。

苏联士兵故意挑衅进入我国境内,解放军士兵发出警告,示意他们离开

年3月,苏联军队屡次向我国边防发起挑衅,入侵我国珍宝岛,并造成我边防战士多人伤亡,中国政府屡次发出警告,但苏军却一意孤行,无奈之下,中国政府被迫发起珍宝岛自卫还击战,保卫国家领土,维护民族尊严。

由于当时中苏关系异常紧张,再加之又是刚入伍的新兵,宁继明和战友们的心中顿升保家卫国的使命感,然而他们并没有奔赴想象中烽火硝烟的战场,而是接到了另一项他们从未想过的伟大任务——核试验。

09

身处罗布泊,面对戈壁滩,脚踩鹅暖石,宁继明和战友们并没有看到想象中的马兰花,除了身穿绿色军装,几乎看不到半点绿色,只有望不尽的黄色沙丘。

戈壁滩上,理想就是最美的马兰花。尽管条件艰苦,但能有幸参与祖国这样一项神秘而重大的工程,令宁继明感到无限的光荣。

参核士兵的主要任务是核设施的安装和固定,以及核爆后现场的回填。由于在新兵连的表现优异,再经过层层选拔,宁继明很快便脱颖而出,并受到了连队领导的嘉奖和委任,成为连队里仅有的两辆装载车之一的驾驶员,负责核设施安装过程中沙料的装载及运输。

马兰基地的军事车辆

虽然没有奔赴理想中枪林弹雨的战场,但如今开着装载车完成任务对宁继明来说,也同样感到无限的光荣和自豪。

饿了,啃一口冰冷的馒头;渴了,喝一口苦涩的湖水;困了,蜷缩在透风的车里打个盹儿。为了加快工期进度,在黄沙弥漫的罗布泊,宁继明夜以继日,一干就是半年。

由于基地多次进行核爆试验,以致于大量核辐射物质散落四处,而当时的防护装备比较落后和缺乏,戴一个口罩和一副手套就是宁继明和战友们唯一的防护措施。

10

就在宁继明夜以继日地开着装载车穿梭在戈壁滩的时候,王志军也被提拔进入到了参核部队的核心连队“硬骨头18连”,他凭着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过硬的专业技能,也参与到了核爆试验中最关键的环节——原子弹的安装和固定。

经过战友们的协同作战,核爆试验的前期准备工作顺利完成,年4月15日,王志军和战友们终于接到了撤离厂区且进行核爆试验的命令。

核爆试验到底能否成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未知数,也正是这样的未知,让所有的参核人员既兴奋而又紧张。

参核官兵站在远处的山坡上注视着核爆现场

在12公里外的山坡上,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目不转睛地望着核爆现场,期待着他们心中最渴望的结果。

忽然,一团巨大的火焰被瞬间引燃,随之而来的就是一声轰鸣巨响,只见那团火焰迅速向外扩张犹如一片火海,滚滚浓烟冲出火海向空中腾起,形成了一朵巨大的蘑菇云。

剧烈的冲击波震撼着这片黄土大地,尽管远在12公里之外,但战士们也被震倒在地,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片呐喊和欢呼、哭泣与泪水……

核爆试验成功之后,华国锋发来贺电,以此表彰为核爆事业做出贡献的参核人员。因为表现突出,王志军和他所在连队被评为“尖刀连队”,荣获二等功一次,同时,宁继明也因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并再次得到了部队领导的嘉奖,授予他三等功一次。

站在领奖台上,宁继明终于笑了,而他干裂的嘴角却依然渗出斑斑血迹,曾经一头浓密的头发如今却所剩无几。

当兵3年,在防护措施有限的恶劣条件下,宁继明、王志军和战友们冒着核辐射的危险一次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了各项艰巨的任务。

等到马兰的夏天来临时,宁继明、王志军依然没有看到那曾经令他们心驰神往的马兰花,而在他们的心中,马兰花早已开遍了这片大漠荒原之地。

11

年3月,宁继明光荣退伍,在他恋恋不舍地走出军营的时候,他的包里除了几件换洗的衣服之外,就只有一本转业证明和一枚三等功勋章。

因在部队里掌握了驾驶装载车的技术,回到家乡的宁继明被乡政府安置在村里当了一名拖拉机手。

年底,王志军也退伍返乡,被安医院里当了一名政工干部。

在以后的日子里,这些曾在马兰基地战斗过的战友们也时常聚在一起,那段曾经共同的经历和自豪总是他们难以绕开的话题。然而,这份自豪很快因相继出现的一系列异常状况而失去了昔日的光泽。

一名叫苏春财的参核老兵的脚骨关节出现变形,关节变形是参核老兵中较普遍的疾病之一

免疫力低下、皮肤病、无法生育、脚骨关节变形等现象在老兵群体中突发,最为严重的是一些老兵查出患有癌症并因此死亡,这样残酷的现实就犹如核弹一般在参核老兵群体中被瞬间引爆。

根据参核老兵们的统计,年入伍的多名通榆老兵中就有37人死于各种癌症和血液疾病,如此多的老兵患病让所有战友陷入惊恐之中。

据老兵王志军回忆,在因病去世的战友中,30多岁的就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他和战友们互通电话的时候,也时常会听到某战友去世的消息。

12

受尽疾病折磨的老兵们痛不欲生,尽管如此,病魔罪恶的魔手最终还是伸向了老兵们的子女。

年3月,一名年仅8岁的男孩儿医院急救,通过检查后确诊,男孩儿患上了严重的白血病,而这名只有8岁的男孩儿就是参核老兵赵大伟最疼爱且唯一的儿子。

儿子患病的事实让赵大伟一家犹如晴天霹雳,他和妻子始终都不敢相信自己的儿子竟然患上了如此严重的疾病。

儿子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妻子泪流满面地在自己怀里哭泣,这一刻,这名参核老兵的天,塌了。

为了给儿子治病,赵大伟四处求医,只求一线生机

为了救儿子的命,赵大伟花尽积蓄,四处奔波,只要有一线生机,他都绝不放弃。

弥留之际,病床上喘息的儿子紧紧地抱紧妈妈,用渴求的眼神示意再给他多吸几口氧气,此时心如刀割的母亲却已泣不成声,紧紧地将儿子搂入怀里……

病痛折磨着这个只有8岁的男孩儿,而无奈、恐惧、痛苦却无情地折磨着一个无辜且脆弱的女人,她祈求死神放过自己的孩子,哪怕用她自己的生命换回儿子她都心甘情愿。

然而,死神并没有眷恋这个可爱懂事的男孩儿,年4月,赵大伟的儿子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了人世。

13

患病人数接连增加,死亡事件频频发生,老兵们为此寝食不安,疑虑重重。

年,当年的参核老兵在国家的统一安排下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体检,而在体检报告中的显著位置上标明,老兵们出现的相关疾病和死亡事件与当年参加核试验有直接关系。直到看到体检证明,老兵们多年来的疑问才得以解答。

3年后的年,病魔之手继续伸向宁继明正在读大学的儿子宁旭东。同年8月,宁旭东被确诊为白血病。

当得知儿子患病的消息后,宁继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让他多年来最忐忑不安的厄运同样降临到自己的家庭之中。

在吉林医大二院病房,宁继明照顾躺在病床上的儿子

本想给家里带来幸福,没想到却给家人带来了灾难,面对儿子求生的眼神,宁继明感到无比的愧疚,并深深地陷入到自责之中。

对于白血病,宁继明并不陌生,因为在他熟悉的参核老兵中就有7名子女在此之前患上了白血病,而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和绝望也曾多次令宁继明心有余悸。

几年来,那些生死离别的场景如同噩梦一般始终环绕在宁继明的脑海之中,没想到噩梦变成了现实,残忍的病魔最终也没有放过自己的家人。

几乎被厄运击垮的宁继明振作了起来,他深知,这个家需要他来支撑,哪怕倾家荡产也要救儿子一命。可是,对于宁继明一家来说,沉重的打击依然没有就此终止。

愿望与现实往往背离得太远,住院不到一个月,家中的积蓄所剩无几,儿子宁旭东的病情也在不断恶化。

宁继明看着被疾病折磨的儿子内心无限伤感

看着儿子求生的眼神,宁继明的心碎了。尽管儿子已经生命垂危,但作为父亲的宁继明怎能忍心看着儿子在病床上忍受痛苦。

尽管变卖了所有家产,但距离高额的医疗费用仍然遥不可及,为了救儿子的命,曾经在新疆戈壁滩上战天斗地的老兵宁继明,如今却无奈地走向长春的繁华街头乞讨救命钱。

为了能讨到儿子的救命钱,宁继明无奈地拿出珍藏多年的残疾军人证(注:退伍返乡的大部分老兵手里只有两个证:立功证和退伍证,后来国家陆续为一些伤残老兵办理了残疾证,当然这也是老兵们最不愿意拿到的证明),并在乞讨的条幅上注明了自己曾经是一位参核老兵的信息。

宁继明和妻子在病房里

或许是人们已经看多了乞讨的场景并习以为常,更或许是人们曾经被数次欺骗过而此时已经不再相信,在街头乞讨的宁继明看到更多的是人们质疑的眼神和不屑的冷笑。

被残酷的现实所折磨的宁继明撕下了男人的自尊,这个曾经为国家流血流汗的老兵并没有丝毫抱怨。

面对着眼前奄奄一息的儿子,宁继明豁然发现,他的英雄情结只是自己曾经的一场梦,而他眼下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儿子被病痛折磨而自己却无能为力。

在医院里,宁继明时刻为儿子的病情担忧

晚上,带着乞讨而来且寥寥无几的救命钱,宁继明回到了儿子的病房,他坐在走廊的长椅上,悄悄地流下了英雄的眼泪……

14

就在宁继明走到绝望的悬崖边上准备随时纵身一跳的时候,儿子宁旭东的学校北华大学发起了一场为校友治病救命的捐款活动,《长春城市晚报》也特此刊发了相关报道,号召好心人帮帮这位曾经为国家作出贡献的老兵,救救他善良朴实的儿子。

宁继明的事迹和其家庭的不幸境遇被媒体报道之后,广大市民深受感动,由此在长春掀起了一场爱心传递活动,好心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来帮助这位曾经为国奉献的参核老兵。

尽管捐款的数目还不够支付骨髓移植的费用,但社会各界的爱心和捐助,让宁继明一家人看到了生的希望。

年,宁继明用乞讨来的钱和社会各界的捐助终于给儿子做了骨髓移植手术,可是手术之后,儿子宁旭东却出现了严重的排斥反应,尽管25岁的他意识尚存,但生命危在旦夕。

宁继明安慰病床上的儿子:“不要害怕,爸爸在身边,你不会有事的!”

每当夜深人静之时,面对躺在病床上的儿子,宁继明都会一个人默默地掉泪,对于儿子的不幸遭遇,他始终陷于深深的自责,难以自拔……

15

年,国家组织当年的参核老兵们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体检,并证明老兵们所患疾病和死亡确实跟核试验中的核辐射有关。

同时,国家也根据每位老兵的健康情况,对其身体受核辐射的程度进行了伤残评级,并在此基础上给予相应的救助与补贴。

此后,国家也针对参核老兵后代出现的因核辐射所导致的各种疾病,也都分别有针对性地救助和补偿。

如今,随着核试验的这段历史被逐渐解密,当年参核老兵们的故事也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野,而那曾经“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死了带进棺材里”的绝密任务终究成为了人们可以说的“公开秘密”。

然而,死亡事件并没有就此终止,仍然在参核老兵及其子女这个群体中不断蔓延……

参核老兵苏春财(左一)退伍后与妻子育有一子一女,均在3岁前患白血病离世,第3个孩子出生后智力发育不全

16

宁继明说,当年执着地参军是他一生之中最无悔的选择,即使他为此牺牲或患病,他都不会有任何怨言而坦然地接受。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他愿意奉献自己的一切。

王志军说,他这辈子能够成为一名参核战士是他最荣耀的事情,为了这个理想,他愿意奉献自己的所有,而此生此世也已心满意足。

可是,在宁继明和王志军的心里仍然还存有一丝遗憾,他们多么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在禁地的戈壁滩上看到那朵曾经让他们心驰神往的马兰花。

年3月,王志军去世,享年58岁。在同一年,又有5位参核老兵因核辐射而相继离世。

如今,新疆马兰已经旧貌换新颜,遍地开满着马兰花

结语:

在伟大祖国的西北边陲,在一望无际的荒漠戈壁,有一块盛开马兰花的神秘之地。

几十年来,这里不曾被外界所知,甚至在地图上也无法找到它的名字,随着影视剧《马兰谣》《有个地方叫马兰》的热播,它才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它就是“马兰基地”。

回忆往事,为了祖国国防事业的发展,有10万多名官兵将自己的宝贵青春投入到这片土地之上。

怀着对国家事业的忠诚,他们不计得失、前仆后继,用一颗忠诚之心挥洒血与泪,最终在千里戈壁上爆响了世界的惊雷。

原部队战友合影

几十年里,一批批新兵走进马兰,又有一批批老兵走出马兰,还有一些令人敬畏的英雄牺牲在了马兰,他们舍生忘死,用热血以身报国,干着惊天动地的伟业,如今却成为隐姓埋名的英雄。

岁月的长河缓缓地在我们身旁流过,时代的变迁褪去了曾经的光环,一张张泛黄的照片记录下一段段模糊的往事,在参核老兵的人生之中,或许还会不经意间泛起一丝荣耀的涟漪,但他们最终将其埋藏在心底。

为了国家,老兵们放弃个人名利,默默奉献,始终恪守着“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子女”的保密纪律,有的多年来没有回家探亲,甚至亲人们都不知道他们身居何方;还有的父母病重去世时他们都不能在膝前尽孝;退伍的官兵无论是回到城市还是农村,都始终守口如瓶,保守着国家的机密,即使身患重病当医生问及曾经从事何种职业的时候,他们宁可放弃治病也不会泄露机密。

如今的马兰

春夏之时,马兰到处鸟语花香

半个多世纪已经过去,千里的戈壁滩上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盘旋在罗布泊上空的蘑菇云也早已烟消云散。如今的马兰,已是鸟语花香,绿树成荫,遍地盛开着淡紫色的马兰花。

马兰,这个历经几代军人用生命铸造的小镇,如今已经焕然一新,如今的马兰已经结束了它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但马兰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印记着光荣的历史。

每当老兵们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时都顿感心潮澎湃,久久无法平静,因为在宁继明、王志军、赵大伟等无数参核老兵的生命中,马兰精神早已融入血脉,相伴终身。

后记:

随着参核老兵患病的人数不断增加,国家也加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51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