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文化琐谈133一枝黄花出没
许多人都会记得十多二十年前,南京媒体上报道过的“一枝黄花”,现在资料已不太好查——疫情期间,南京图书馆类似的服务紧缩。
前不久,笔者朋友圈一位老报人再次“发圈”吹哨:警惕一枝黄花。作为花木文化研究者,警惕“一枝黄花”的命题也是花木文化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新冠肺炎疫情的变异、肆虐,渐渐让我们感觉到外来生物入侵的危机,敲响了外来生物安全的警钟。
本来,地球上由于不同的地形地貌、气候水源、温度差异、环境差别,按照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论观点,形成不同地域不同基因的不同物种,丝毫是不稀奇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由于地壳变动、台风变化、乃至动物迁徙,地球上的生物互相走动、移动乃至变异,然后适应另一个环境,这不但是可能的,也是被历史实践所证实了的,有的是有益的,必须的。从整个地球发展运动历史来说,这当然是属于正常的物候现象,丝毫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无为而治还是积极作为,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固然,生物的交流变动放在大的历史来看,当然是属于正常现象。但是,放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特定的国家地域,这种生物的无序移动,或者人为、刻意的怀着某种意图的移动,就要考虑其目的性、合理性,以及生物到新环境的适应性,尤其要考虑到新生物的“入侵”,是不是不受欢迎的“不速之客”呢?新的物种到来,会不会对现有物种造成冲击、损害,乃至毁灭性地打击呢?这是一个地方、一个国家不可不考虑的问题。我们都知道,某地域的生态环境是相对的和谐世界,各种动物、植物在这个小天地里、小王国里自由自在,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王国。
大概是小学吧,人教版的语文课本里这么一篇文章,说一个地方因为蛇容易伤人,就发动大家灭蛇,当蛇几乎销声匿迹之时,一个怪现象出现了:当地闹起了灾荒,饿死了许多人,比每年被蛇咬伤的人还要多几倍。甚至还闹起了瘟疫,鼠疫。后来人们在查找原因时发现,田地里的苞米几乎颗粒无收,被田鼠吃了。田鼠因为没有了蛇这个天敌,大量繁殖,繁殖了的大量田鼠大肆吃田里的苞米和庄稼,不够吃时,就甚至跑到农舍里与农民争“口粮”。原来食物链出问题了,导致生态系统被彻底破坏。后来,人们又放养了蛇,并采取一些保护的措施,一年之后,田鼠渐渐少了,生态系统又被修复了。
也曾看过动物世界里的情景:草原里的麋鹿因为有天敌存在,练就了逃生的铁脚板,促使麋鹿家族健康地传宗接代。但是每天都会有幼小的或年老体衰的麋鹿被天敌吃了。当猎人全部猎杀了天敌之后,麋鹿家族大量繁殖,自由自在地生存,然而新情况出现了:因为无需逃生,许多麋鹿体质大减,免疫功能下降,增加了瘟疫感染的机会,麋鹿接二连三地死亡。生物界这样的故事很多。笔者说的都是动物,植物其实也是一样的。只不过植物的故事没有动物这么精彩。
上面的故事也同样启发我们:警惕外来生物“入侵”!外来生物在我国,固然也有改善我生态环境的好处,其功不可没!这里就不举例说明。加之历史以来,大多生物入中华,皆是出于友好!如今的时代,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异常复杂,生物都进入战争领域了,生物战都发生了。甚至有人说,目前的新冠疫情,就是典型的病毒战、生物战。所以,我们不能不保持足够的警惕,未雨绸缪,采取措施,谨防生物战对我们的影响,为中华民族织密安全可靠的生物环境网、生态安全网。
仅从改革开放之后的南京来说,野外生存的外来植物,目前我们知道的植物不少于种。前些年有人统计是73种,我们不管。关键的核心是:生物安全与生物入侵是关乎生态安全的大事,必须引起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