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初级阶段与共同富裕

上个世纪,苏联把过渡时期说成社会主义,然后在理论上不断打补丁。苏联说自己在斯大林时期就是社会主义了,到了赫鲁晓夫时期就说苏联是“全民国家”。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发现比斯大林时期总要富足多了,于是宣称已经进入“发达社会主义”。安德罗波夫又发现,其实苏联没有那么发达,于是又说苏联其实只是在“发达社会主义这个漫长历史阶段的起点上”,翻译成汉语,就是发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聊初级阶段之前,我们需要先从历史中找到一些参考先对几个时代做一个整体比较:从世界银行上能够查到年以来的各国经济情况,其中中国的人均GDP按现价美元计算:简单算一下(-):年均增长3.13%(-):年均增长6.47%(-):年均增长10.58%(-):年均增长18.56%当然,使用任何统计口径都不可避免存在问题,尤其是计划经济时代并不统计GDP,只计算工农业总产值,两种口径的转换肯定会存在不小的偏差。但是,总体来看,整体趋势是明显的,即四个时代的人均GDP增速逐步提高,最终实现当代的中国经济奇迹。而这个经济奇迹的取得,自然是前四个时代打基础的结果。其实,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想翻身,是非常非常困难的。最直观的,还记得中国是怎样进入20世纪的吗?中国是带着首都被列强占领的屈辱跨越新世纪的。这八个列强是:英法美俄德意日奥。而过了年,这八个列强之间打了2次世界大战和1次冷战,但是,现在被纳入八国集团的是:英法美俄德意日加,除了独立的加拿大代替了解体的奥地利,世界没有任何大的变化,除了中国横空出世,跻身列强。所以说,中国的崛起是二战以来的世界现代史上最励志的发展奇迹。前面引言那么多,是为了切入正题:一个发展中国家,究竟怎样才能发展起来?经典现代化理论往往认为发展中国家会实现阶梯式的增长。意思是,落后国家只要按照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依靠私有制下的市场经济,稳步增长,最终都能由贫困到中等,由中等到发达。但是,战后70年的发展完全否定了这一点:绝大多数国家,都是私有制下的市场经济,按理说,经过那么多年,世界上应该只有发达和更发达。但现实是:发展中国家(地区),翻身加入发达俱乐部的只有5个,韩新港澳台。其中,新港澳只是三个被机遇和地理位置眷顾的城市,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毫无借鉴意义可言。真正翻身的只有韩国和台湾地区。实际上,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能够发展,依靠的是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也就是说,发达国家在本国已经发展到一定瓶颈后,为了继续发展,就不得不把一些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高污染,但是对整体经济运行却必不可少的产业交给落后国家去做。这样一来,拿到这些转移产业的幸运的发展中国家,就有可能从贫穷国家发展为中等收入国家,但也就到此为止了。待业青年变搬砖工人很容易,只要和包工头搞好关系就可以了,但要翻身做包工头,甚至去做甲方的老板,却很难。这就是传说中的中等收入陷阱。其实看看能跳出来的只有韩国和台湾,大概也能知道这不是什么陷阱,就是条明摆着的鸿沟。即使是韩国和台湾,最初也是靠承接产业转移才捞到第一桶金的。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70年代的事情了。而对于年来说,是没什么产业转移的:欧洲和日本都被炸成废墟了,自己都成这个样子了,哪里有什么产业给你转移?所以,要指望年就搞改革开放,还是洗洗睡吧:别以为在南海边划了几个圈就会有人过来投资,就连欧洲都坐在地上打滚找马歇尔要饭,又有谁会给你投资呢?再考虑到体量,就知道单纯依靠承接产业转移也是不靠谱的。韩国的面积和人口都同中国的浙江省相当,在这么小的地方,依靠几个强势企业,发展几个优势行业,要发展起来虽说仍然非常困难(否则就不会只有韩国和台湾发展起来了),但仍然是可能的,尤其是有日本这个原宗主国做领头雁,拉着走。但中国这个体量,哪个老大哥带的动?最后考虑国内的状况。年的中国是一穷二白,这样一来,国内市场是没有什么内需的。后来说,过去没有安排好农轻重的比重,似乎搞工业先轻工业后重工业是可行的,事实上,TG建国初期确实想过要以轻工业为先,但很快放弃了。原因很简单,像纺织、日化这些工业,投资少、资金周转快,但在当时的中国,做出来的东西销路也是感人的,买得起的建国前就卷细软跑了。要依靠出口的话,madeinChina显然在当时不会有什么国际竞争力。这其实是战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通病:民族主义浪潮驱逐了外来的殖民者,豪情万丈的领袖开始掌握国家的命运,然后瞎了眼了。绕了一圈就会发现,除了老老实实搞重工业之外,没有太好的办法,正好苏联老大哥的优势也在重工业,那就跟着干呗。靠着个项目,就有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在重工业的基础上,才有了其他一系列产业。从后世的眼光看,当时的中国工业技术条件落后:苏联工业以美国30年代技术为基础,再传到我国,落后几十年并不奇怪,以至于我国官员后来访问日本直接呆住了。但是,工业有没有是一回事,好不好是另一回事。在互联网上也能看到,我国一些行业在国际上没什么话语权,但是这些在国际上没话语权的业内人士开口说话,我们外行除了点赞,是插不上嘴的。这就是时代“门类齐全”的工业化的意义所在:虽然发展水平落后,但是有了一支产业工人队伍,这决定了以后无论是靠引进设备还是靠吸引投资,都能够接得住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其实这个星球上,多数国家是连最最简单的产业转移也是接不住的。为了培养出这支产业工人队伍,又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为更大规模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所以说,年想搞改革开放,想与世界经济接轨,也是没有条件的,是完全不可能的。而经过近30年发展,虽然速度不快,但是为日后的经济起飞准备好了几乎所有条件,只要国内政局转向稳定,国际关系转向缓和,经济迅速就能发展起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面是什么,星火认为就是共同富裕(后面的一家之言,有不同观点可以一起探讨)。但这个共同富裕不是绝对平均主义,共同富裕是一个能够把效率、平等和社会稳定统一起来的社会福利分配状况。首先没有效率,只瞄准分配问题,分配其实是做不好的。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平均主义的政策,但最终都很难推进,最后平等分配也无法实现。共同富裕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在公共服务领域,一定要平等,不能有差异。这个社会不能有一部分人享有某种特权,享受到公共服务的很多好处,而另一部分人享受的水平却很低,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比如教育、医疗等。第二是在可支配收入中,要有一定差异。如果没有差异,就容易失去效率。人的劳动能力、工作能力是有差异的,有人勤于工作,有人更愿意在工作之余享受闲暇。因此,在可支配收入方面,不能绝对平均。

因此,一定要把平等和效率结合起来,建立好平等和效率之间的适配关系,这样社会就会稳定;

如果大家对平等状态不满意,且效率也很低,社会的稳定就难以实现。

也就是说,共同富裕不只是分配问题,它包含了三个方面:平等,效率,以及大家对平等和效率的关系要有一定的认同。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84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