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到底选哪个国家亲身体验告诉你最真实的
关于澳新美加这几个移民热门国家,正好都去玩过,停留的时间也比较长,很想从直观的感觉,分享下这些年走马观花后的感受,尤其是美景之外的思考人生。去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最早的,当时是奔着旅游去的,后来有了往外折腾的想法,才有目的性的又去了加拿大和美国。
说实话,自打有了外流的想法,内心就开始时不时抽搐。可见,去一个地方是纯旅游还是定居考察,观察的视角会完全不同,对当地消费、物价以及人文环境的评判也都不一样,所以旅游体验和定居是两回事。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是最早去的资本主义国家,十几年前,国内连自由行都很少,也没有什么蚂蜂窝可攻略,订酒店都靠打国际长途,我们一伙儿傻白甜用无知限制了想象力,简单策划了一下就出发了。
那次去的是“悉尼+布里斯班+凯恩斯+黄金海岸”,就是经典的东海岸路线。现在走这条线的同学们都自驾了,方便了很多,很多年前的我们还是flyandfly。
正因为城市间靠飞机切换,景点间靠公共交通,无形中把澳洲的水陆空都考察了一遍。这一次算是领教了国外的交通系统,原来公交车不是隔几分钟就有一趟,是跟火车一样定点的,通常一小时一班,周末班次会更少,要提前在公交车站牌上查清楚。
在交通方面,走过这许多国家唯一让我震撼的,便捷程度超过我天朝的就是瑞士,它的火车班次密集,平均5分钟一趟,而且超准时,在瑞士火车游就是最好的体验。
接着说澳洲的大交通,一小时一趟的公交车基本上把我们打败了,旅游时都是惜时如金的。以前从来没想过,人少的世界是酱紫的。轮船也是,一小时一班次,错过了上一趟,就只有漫长的等待。
除了有点儿吐槽澳洲的交通,下了飞机的第一感觉还是非常美好的。阳光,沙滩,气候,环境一如预期,人也热情。走在大街上,和迎面过来的路人,只要目光稍有交织,对方就会冲你微笑,是那种很真诚的有内容的笑容。作为头一次走出亚洲的小白来说,有点儿受宠若惊,顿时提升了对资本主义的印象。
因为基本是第一次出国,走在大街上,除了被资本主义有点儿晃的眼花缭乱外,还有就是看到街边的餐厅里,经常一伙一伙的日本人端坐在那里慢生活,有点儿小艳羡。感叹这边的日本人真多,还都很有钱的样子。。。以至于我们在路上也被当成过日本人,上来就跟我们叽里呱啦一通问路。开始还以为是我们中的某个人长得像日本人,后来知道这边凡是亚洲面孔都默认为日本人。
那会儿澳元还挺值钱的,汇率是1:6,而一瓶饮料就要3-4澳元,一换算有点儿接受不了。好在满大街都有那种能自己接水的可饮用水,所以去之前就被朋友嘱咐过,一定要带水瓶。然后导致现在对那时的印象,还是跟上大学似的,背着书包,拎着水壶,一路都叮叮当当的。
但那会儿才年,后来国内迎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十多年,加上这几年国内的物价也上涨了不少。另一方面,对澳元的汇率又下来了,现在再去澳洲的小伙伴们再也没有这种高物价的感觉了,旅游舒适度高了不少。
后来发现,其实在那边玩的日本人也都是老年人,他们的习惯就是拿到丰厚的退休金后环游世界。听说现在日本人少了,反而是中国人很多,这也是国力增强的表现吧,给祖国麻麻呱唧呱唧。
悉尼
悉尼就是典型的大都市,也一样会堵车,上下班的时间,路上的老外也都是西装革履,行色匆匆,生活节奏并不慢。但除了那几条主街,其它地方感觉还好,可能当时是奔着旅游的心态,对大都市都没什么感觉,快速掠过。现在再看那时的照片,即使是悉尼的CBD地区,也感觉村村的,城市硬件有点儿跟不上。
当然,浏览著名的悉尼歌剧院,悉尼大桥,在环形码头做游轮远观歌剧院等,都是很好的体验。有水的地方就有风情,喜欢一切有水的城市。而达令港,海鲜市场也都是海边城市的必备项目,大家都爱吹着海风吃海鲜。在悉尼匆匆踩了一脚后,就速速奔向了另外几个自然风光浓厚,状态原始的旅游城市,这才是此行的重点。
布里斯班
布里斯班属于昆士兰州,是澳洲的第三大城市,去那儿都是奔着LONEPINE考拉保护区的,其实就是一个大动物园,因为只有在昆士兰州看考拉(树袋熊)才可以抱。好吧,虽然平时对小动物并不感,但这种特色不容错过,仍然闭着眼睛,用拼了的心态抱了重有小20斤的胖考拉。
LONEPINE考拉保护区是世界排名前十的动物园,里面是森林公园,逛动物园就是在高大的树丛中穿来穿去,那是第一次有这种体验,以前的经验只限于北京动物园,呵呵,能这么亲自大自然的感觉,让大家都着实兴奋了半天。
动物园里除了各种憨态可掬的考拉,还有一群群的袋鼠肆意的趴在草地上,完全不躲人。在这个园子里游览,算是真正感受到了澳洲的独特魅力,以及澳洲人民对动物的呵护和喜爱。而布里斯班的城市风光,更像是国内的二线城市,和悉尼一样的阳光充足,但绿化更好,空气更湿润,生活节奏也慢一些。
凯恩斯
我们是飞到凯恩斯的,一下飞机,就被浓浓的热气包围,这是一个类似三亚的海边城市。
事先联系好的酒店来接机,一看居然是两个穿着三点式泳装的女孩,两人开了一辆小面包车就来了。在机场这么严谨的地方,遇到这种场景,把我们一行人的下巴就惊掉了,这画面太美丽。后来发现是自己太大惊小怪了,在后面的几天里,这里的姑娘们许多都是这种打扮,去逛街,去酒吧,这里也确实是热,看多了就习惯了。
凯恩斯不仅阳光充足,有大片的沙滩,还有迷人的大堡礁,是浮潜圣地。这里更适合娱乐和休闲,很商业化,消费相对也较低。
印象深刻的是当时住的那家旅馆,有几个小游泳池,当地人白天就一直泡在里面,跳水、扑腾,玩的特别high。泳池边上是公共厨房,有一个高架子供住客们存放炊具和锅碗瓢盆。我们经常在里面煮简单的吃食,和白人大美妞们一起忙乎,其实老外过的也挺节省的,而且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也很有乐趣。
黄金海岸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可以在这里尽情冲浪,另外还有主题公园华纳电影世界等等,电影迷们不能错过。后来其实去过更多更有趣的主题公园,但因为这个是第一个玩的,我们一行人都跟刘姥姥逛大观园似的被迷瞎了双眼。
走过这一圈,充分领略了澳洲的自然风光,原始、广袤、气候宜人。如果移民到这里,各方面都比较均衡。对于特别喜爱大自然和小动物的同学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喜欢热闹些的城市,需要更多的工作机会,可以去悉尼。而中国移民,也有许多是去墨尔本的,同样适合居住和上学。
在墨尔本有两个朋友。一个是已定居多年的同学,一直在那边安心做家庭主妇,有两个孩子,都在上小学,一个课余学钢琴,一个学小提琴,说是为上私校做准备。佩服她天天要盯着两个小伙子练琴,她说这是那边上私校的必备技能。可能是源于小朋友们在音乐方面的素养,这两个小伙儿看起来都是一股小绅士的模样,文质彬彬的。
另一个是刚去了几年的朋友,本人才华横溢,闷头创业,事业已走上轨道,喜欢分享生活中的日常以及当地的教育情况,她女儿在那边读二年级。二年级的小学生是每天在校6个半小时,其中5小时课程,1.5小时的户外自由活动(让帝都孩子们好羡慕)。平常除了英语,数学这些基础课外,还有历史、地理、科学、计算机、艺术、体育、第二语言等,课程的设置还是挺丰富的。
一直奇怪为什么国外很多国家都有面向小学生开设科学、历史、地理,其中科学就是综合生物、物理、化学、天文的一门启蒙课,而国内在我们小时候还有生物课,现在倒没了,在自然科学方面有些空白。
那边由于孩子的课余时间普遍较多,各家也都安排了不同的小兴趣班。家长们普遍不焦虑,向前行。这可能和澳洲的教育大环境有关,整体节奏比北美慢,北美的华人圈妈妈更奋进,许多都早早目标常青藤学校,自然压力陡增,一样的拼补习班拼成绩。
两个女朋友的状态都不错,就和当年在澳洲玩的感受一样,生活在一个民风淳朴,自然风光迤逦的环境中。孩子有无限的可能性,主要看家长的培养目标和提供的平台。
个人觉得澳洲最大的优势是气候好,环境好,居住舒适度高,孩子和老人都会很喜欢。未来从孩子的发展看,想走哪条路都有适合的土壤。从工作机会来说,至少比地广人稀的新西兰会好很多。
去澳洲都是十几年前的事了,至今仍怀有许多美好的感受和印象,很大程度是因为那是第一次出国和冲出亚洲,对什么都新奇。而当时国内的环境,和国外也还是有差距的。后来又陆续走过了欧洲和美洲,看过那么多国家后,论城市环境,历史文化,基础设施以及科技现代等等,澳大利亚并不算突出。所以,对一个国家的感受,和去的时间、年龄,以及已经走过的国家都有关联。
在最青春的时候,走过的足迹,永远都是最美好的,这份怀念已经和具体地点在某种时候都没有那么强相关了,何况本就自然风光无限的澳洲。那种混合着青春的美感,在记忆中永远不会褪色。
现在看那时的照片,仍能感受到当时从心底冒出的,开心的往外溢的感觉,还有满满的胶原蛋白,连带着青春仿佛也一起回来了。所以,想去哪玩就尽快去吧,每一天都是未来最年轻的一天。不要总想着等有假了,有钱了。。。这么等下去,会再也找不到年轻时的自己。而且年龄越长,会越难有那种心无旁骛的轻松的心情。这是比移民地选择这个话题,更想和大家分享的。
新西兰
新西兰的景色是无敌的,我们在南岛自驾了一圈,基本天天有惊喜,行走在路上的景色就很震撼,移步换景。走过这么多国家,这里是毫无争议的景观国。不管是不是要移民过去,都非常建议大家去玩一玩,领略一下大自然的神奇。
那边景色主打的就是湖泊、高山和野生动物。最有特点的是一个湖接着一个湖,而且每个湖的颜色还都不一样,有的发蓝,有的发绿,都美的让人心疼。比如Tekapo湖,雪山湖水相互掩映,很像西藏的然乌湖,但比然乌的水更蓝,湖面更宽广。高山和湖泊相依,充分体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一路也会经过很多雄伟的山,最打动人的是那种苍茫的,绵延的黄色山脉,用今年的流行色应该叫“焦糖色”,完全是指环王里中土世界的样子,这种走进了电影中场景的感觉还是挺奇妙的。
南岛的风光,还有不能不提的海岸线边上的海豚、企鹅、海狮、草泥马。。。全部都慢悠悠的矗立在海岸边慢,生,活。眼前的这一切,让人无法不放松下来,静静的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孩子如果在这种环境中长大,心应该也能像大海一样宽广,像高山一样敞亮。而城市给人的感觉,远不如自然景观惊艳。据说移民大部分都在北岛的奥克兰,我们当时只是在奥克兰转机,停留过半天,所以抓紧时间转了下类似北京王府井的一条商业街,和其他大城市的街景都差不多。
基督城
基督城是另外一个较大的城市,它位于南岛,是新西兰的第三大城市,仅次于奥克兰和首都惠灵顿。整个城市都是矮矮的建筑,有点儿像中国的三线城市,没有一二线城市的繁荣和喧闹。
基督城到处是地震后留下的痕迹,好多地方都在修路。当时觉得这边人好懒,据说修路工人每天只工作很短的时间,所以地震都过去了两年多,许多道路还没有修复。而华人相比而言,就勤奋多了,所以积累也会多。
闲逛时走到了一个类似集贸市场的地方,当地人在摆摊售卖小商品,比如首饰,小摆设之类。在那里正好碰到一个北京的女孩儿在摆摊,聊了几句后知道她是陪男朋友过来这边生活的,自感生活不易,远不如在北京时热闹和潇洒。也说在新西兰的华人,定居在基督城的比较少。
其实一路还碰到不少华人,都是女孩儿。
一次是在Milfordsound(米尔福德),它是峡湾国家公园中规模最大的峡湾。船上有一个来自南京的女生,在游船上工作,workingholiday,当时羡慕不已。不过在这么偏僻的地方工作两年,也真的有点儿难以想象。Milford和其它地区离的还都比较远,要开车走很久。
另一次是在FoxGlacier(福克斯),我们在这里坐的直升飞机上冰川。之前等待登机时,在一个小旅游店办手续,遇到了一个香港过来这边工作的女孩儿,她说很喜欢这边,香港太小,生活节奏太快,想等工签到期后争取转永居。她能适应并enjoy这边的环境,就是最好的。
除了浮光掠影过的奥克兰和基督城,其他的住宿地点都是小镇,名副其实的小镇,人少、恬静,基本一个镇就是一条街,但不是欧洲那种有历史感的景致小镇,完全是乡村风光。
稍微炫一些的是但尼丁和皇后镇,如果去旅游,不要错过这两个地方。皇后镇的极限运动会让你重新看待人生,在美景中让心灵彻底放飞。比如极限运动蹦极,是在绿野仙踪般的环境中,面向蓝绿色的偌大湖面纵深一跳。这种体验相比于在北京郊区的秃山中,好太多了,置身于此,小心脏都会被燃起。
关于特色吃食,青口和三文鱼是最常吃的海鲜,迷倒我们一队人。各类肉食随便煎煎就已很美味,因为食材都非常新鲜,不用过度烹饪。而这里正餐的汉堡都是超大号的,一不小心就会点多,三层小楼一样。
前两年有大学同学移民到了这里,夫妻俩在北京时都是干建筑的,来了这边也发挥特长,买地、盖房,再出售,赚取中间的利润,也是一片天地。听着挺折腾的,但他们能待住,说明还是事业有干头儿,生活有奔头儿。还有一个朋友来之前在国内做硬件,到了这边后因为工作机会比较少,给小商铺干起了电器维修,听着有点儿不可思议,但在新的环境中,人的想法会变,也会重新定位,发现新的自己,这都挺好的。
感觉新西兰可以给人以无限想象,来了以后操持各类小生意,还挺让人憧憬,体验完全不同的人生。从移民的角度来看,新西兰最有吸引力的仍然是它的无以匹敌的自然风光。如果喜欢田园生活,喜欢漫步在大自然中,避开喧闹的都市,考虑下这里吧。此外,新西兰是一个非常值得一去的旅游地点,一定要自驾,最美的风景都在路上。
加拿大
加拿大是夏天的时候去的,线路是多伦多+加东三城市(渥太华、蒙特利尔、魁北克市)。这是第一次踏上北美大陆,说实话有一些失望,它的城市建设和北京差距比较大。每个城市基本都是只有Downtown地区才有几座高楼大厦,远不像国内的一线城市那么密集,而且Downtown其实也挺小的,没有大都市那种繁华热闹的感觉。
人就是这么矛盾,在大城市生活,每天看着那么多人流和车来车往,会闹心烦躁,向往清净的生活。可当真的用定居的眼光浏览慢生活城市时,又挑剔它不够繁荣和生机勃勃。
所以好多去过北美的人都会说,除了有几个国家公园,没啥好玩的。就旅游来说,加拿大可玩的地方也确实不如欧洲和澳洲,从初体验上不算惊艳。
多伦多
多伦多是个多种族融合的城市,这一点走在街上就能感受到。什么肤色的人都有,白人不算占多数。当地除了华人,还有大量的中东人,少部分黑人。来了几天后,去拜访住独栋大别野的同学时聊起,紧挨着她家的邻居,也是和她儿子经常玩在一起的就是一家中东人。从感受多元文化的角度,是一个挺好的事情,尤其是对于小孩子的成长。
在多伦多转了几天,整体感觉,除了Downdown的几条街以外,其它地方都是矮矮的稀疏的建筑,有点儿像北京近郊打造的一些特色风情区,其实从人口密度来说确实是和郊区差不多,颜值和想象中的发达国家的样子有点儿差距。后来去了美国发现也基本这个样子,看来北美地区确实地广人疏。
在几个有名的景点中,比较喜欢的是位于Downtown的多伦多大学和安大略博物馆,两个地方挨着,都很有文化氛围。
多大一共有三个校区,在Downtown的圣乔治校区是本部,也是三个中最大的校园,还有两个在几十公里以外,偏远了一些。这几年国内申请多大的比较多,属于热门学校,本地人也好多都以上多大为目标,尤其是华裔。对于他们来说,不离开家乡的话,上多大就是最好的选择。整个Downtown地区都还不错,停留的时候还特意逛了圣劳伦斯周末市场,就是早市,食材新鲜,琳琅满目,人潮涌动,很有生活氛围。如果住在这边,感觉还挺好的。
从自然风光来看,有名的景点是CNTower电视塔、NiagaraFalls尼亚加拉大瀑布和Torontoisland湖心岛等。其中大瀑布最赞,很壮观,很有气势,它的对面就是美国,也能看到美国境内的瀑布。其它的都比较一般了,从随时随地可以亲自大自然的角度,还是少了一些,据说温哥华在这一点上完爆多伦多。在温哥华的朋友,经常动不动就进森林hiking了,置身于大片绿色和溪水中的感觉,野趣十足。
但温哥华的问题就是华人太多了,跟没出国似的,对孩子快速过语言关,感受多民族融合的文化不太有利。有一次在温哥华转机,看到半个机场都是华人面孔,还有很多中文指示牌时,都恍惚了。
在多伦多期间一直住在万锦,拜访朋友方便,也想看看住在华人区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万锦
这个挨着多伦多,号称华人重镇的万锦市,有记载是华人占了三分之一,路上目测也确实差不多。一个小时候的同学,二十多年前随家人就定居在这儿,他说当年真没这么多华人,是后来越来越庞大的。这里距离多伦多Downtown差不多一个小时车程,进城比较方便,相当于从北京的朝阳区到天安门吧。
万锦很多都是独立屋,一条街有个十几栋的样子。人更稀疏,街道的绿化都不错,但常常看不到什么人,偶尔能看到几个住户在给门前的草地浇水。夏天除草冬天除雪,是住独立屋的必备技能,这一点让很多华人都无语。虽然看上去很美,但深陷其中是费力又费钱。
这边的衣食住行主要靠Cosco(大型仓储超市)和大统华(华人超市)。走进大统华,又有了回到上世纪港片中的感觉。整体生活还算方便,就是出门一定要开车。
从工作机会来讲,如果英语过关又有朋友给推荐的话,会好找一些,ms北美都是这样,内部推荐是一个主要的求职方式。不过工作岗位初期不要太挑剔,先以适应社会为主,这是和当地朋友交流得到的信息。
渥太华
说说位于魁北克省的加东三城市,也有人把魁省戏称为“凑热闹的法国人”。我们最先到达的是渥太华。它在多伦多以东公里,是加国首都,文化氛围更浓厚一些,比如国家美术馆就在这里,其它的博物馆资源也很多。一个城市博物馆资源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就标志着它在过去和当下的地位。
其实渥太华之所以定为首都,是有它特殊的历史背景的。当时安省和魁省争执不下,渥太华因为横跨安省和魁省,成了一个折衷的选择,有点儿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思。就其本身,虽然人少地儿小,并不是特别有首都气质,但穿城而过的美丽的渥太华河,形成了它独特的风景。
由于渥太华主要行使的是首都的职能,在商业上并不算发达,再加上这里已经是英法双语的城市(加东三省都是),不像多伦多和温哥华以英语为主,所以华人在此定居的很少。
当地移民不多,在街上看到的大多是本地人,女孩子很多都身材高挑,非常美艳。繁华街区的路边,有许多吃牛排的馆子,坐在临街的位置,可以静静感受城市风情。到了北美,最好吃的就是牛排。牛排配美酒,也是北美文化的一部分,虽说这边已经有一些欧洲风情了,不那么北美大陆。
蒙特利尔
蒙特利尔去过两次,感受并不一样。第一次是自驾,停留了两晚,行色匆匆,一路从多伦多开车过来,路上的景色不是很美丽,感觉沿途都是灰蒙蒙的,印象比较一般。当时转了转诺特丹圣母大教堂(赛琳迪昂举办婚礼的地方),皇家山,以及麦吉尔大学,这几个地方都不错。
但当时住的酒店,早上下楼时发现后备箱门大敞着,被人打开了,有点儿吓人,虽说里面没啥东西吧,还是被治安情况吓了一跳,酒店说这不是偶然事件。
第二次去时,待的时间比较长,基本上完成了用脚丈量一个城市,才慢慢体会它的美。仔细转了市中心,这一带非常像欧洲,许多高大的建筑,景致的布局,有特色的咖啡馆。。。不像北美其它城市,现代了很多。这两次都去了皇家山和麦吉尔大学。
皇家山地处市中心,山本身并不高,但登上去后可以俯瞰全城的景色,远处还有缓缓流过的圣劳伦斯河,感觉就很好。一直都觉得如果城市中有河流经过,是极好的,城市的气质会柔软很多,让人放松和惬意。
当地人也很喜欢来皇家山游玩,成群结队的。在山顶的一角,摆放着一家旧旧的钢琴,琴键都缺了好几个了,不过一点儿也不影响各种族人民在这里演奏的好心情。钢琴声不时在山顶上环绕,伴随着夕阳的余晖,这一刻,希望时光静止,可以深深的感受内心的平静与欢喜。
当时想,老外太会设计了,就这么一家旧钢琴,可以引得游客纷纷弹奏,更多的游客静静欣赏,让山顶风光平添了许多浪漫。麦吉尔大学算是蒙特利尔的地标式建筑群了,叫它建筑群,是因为国外的许多大学都没有明显的围墙,属于开放式的。像麦吉尔就是这类的,当看到路边开始一个古堡接着一个古堡时,说明“你已到达目的地”。
远远的,看到操场上一群女生像兔子一样奔跑,透着满满的活力,走近看原来是在比赛橄榄球,体格不是一般的彪悍。这些女孩主要是白人,基本没有什么华裔,不过这实在太壮了,估计华人男孩儿都得掂量一下。草坪上到处可见享受阳光的年轻人,瞬间有点儿被打动,喜欢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过后来发现,原来蒙城的Sunnyday是多么稀缺,所以阳光好的日子,当地人就赶紧跑到户外享受。
据说麦大才是加国人民心目中的清华,只是因为在国内宣传的比较少,所以国人一般都知道多大(多伦多大学)和温哥华的UBC。在教学楼中参观了一圈,确实条件很好,还碰到一个华裔男孩儿,很阳光的感觉,聊了一会儿,他已经是移二代了,父母也是从北京过来的,他一岁多来的这里。不过小伙儿已经说不了几句中文了,除了外形还是华人的样子,说起北京也是感觉很遥远。
也许这就是现实吧,越早出国的孩子,对本地文化融入的越好也越native,也就意味着对中国文化偏离的越远,很难做到中西兼备。但对于华人父母来说,还是有点儿桑心的。
市中心这一代已经属于法语区了,领教了语言不通的障碍。不过单从各种指路牌和招牌上来看,还是可以猜个七七八八的,法语和英语许多单词在书写上很像。这点对旅游影响并不太大,无非就是吃饭住宿,但要落脚的话,会和当地深入接触,沟通许多事情,就不那么容易了。比如朋友的小孩,上的法语私立小学,老师的英语很不擅长,两个人沟通时就很难,最后就成了你好我好大家好。
在市中心这一带时,也坐了公交和地铁,去了Costo,总体感觉交通不算方便,也比较贵,比如买单程地铁票可以含一次公交车,一个人3.5加币,这个费用还是不低的。沿途有许多宣传芭蕾舞的招贴画,还有各种艺术形式的展示,倒是很有艺术氛围。庞大的地下城是这里的特色,可以吃饭+逛街,只要不迷失,天冷的时候直接钻进来会舒适很多。
蒙特利尔是华人较多的城市,虽然冷,但教育资源好,生活消费也低。两次都只浏览了市中心,对于这一带还是挺喜欢的,包括麦吉尔大学周边,非常赞,适合来留学。
魁北克市
魁北克市还是属于法语区,整个城市环境是加东三省中最美的一个,浓郁的欧洲风情,到处是古老的建筑,当地人民也很会享受生活,跑跑步观观湖骑骑车,愉快而惬意,生活状态很让人羡慕。城里很多地方都悬挂着魁北克旗,这一点非常不一样,可以想象曾经的魁独(魁北克独立)是多么强悍。
魁北克市的风景,在北美中算独树一帜了,美的精致而讲究,让大家的视觉终于得到了彻底的满足。如果旅游的话,要多给这里留些时间,游船,吃下午茶,在湖边徜徉都是不错的选择。之前还以为法语区的人民,说英语也是必备技能,但到了后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连旅游点的服务人员英语都说不利落,交流的时候大家只能连比划带猜,咱慢慢聊,谁也别嫌弃谁。
加拿大从移民的角度,就是除了温哥华,其他几个移民城市气候都不太好,比较寒冷。教育资源整体都不错,这一点上好于澳新,而且离美国近,如果高中或大学去美国,会比较方便,也更容易接轨。但具体的教育质量到达什么程度,尤其是中小学,确实不了解,不像大学有各种评估方式,相对比较透明。
美国
去美国和去别的国家,心情还是有点儿不一样的,除了旅游,还有对发达国家的好奇,想看看美利坚人民的幸福生活。我们走的是西海岸路线,从洛杉矶到旧金山,中间往返,走了两次著名的一号公路。因为此行大部分时间都在南加州,感受了下矮大紧同学赞许的宜居的气候,顺道看了看在加州的老同学。走过这一圈,非常喜欢加州,尤其是洛杉矶。
洛杉矶
两周的时间比较充裕,此行参观了加州的UCLA(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I(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以及STANDFORD(斯坦福)三所大学,环境真的很好,周边环境也不错,能在这里上大学应该是很好的体验。
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CLA是一所公立学校,坐落在南加州,在全美Top30中排名21,是申请人数众多的学校。它靠近比弗利山庄和好莱坞,这些都是洛杉矶地标式景点,是不是听着就已经很振奋了。
校园面积很大,到处都古香古色,不愧是百年老校。我们走了很久都没有走完,头一次有迷失在校园中的感觉。随处可见大片的绿地和高高低低不同的建筑群,还有建在山上的华美的复古图书馆,在加州阳光的映衬下,就是理想中校园的样子。
当时本来是让孩子在山下的草坪上休息的,我独自上山探索,但看见古香古色的图书馆后,感到不容错过,又下山把孩子拉了上来,兴奋的参观了半天。后来才知道,这是UCLA历史上最悠久的图书馆,也是最大的主图书馆叫鲍威尔图书馆(PowellLibrary)。
一直都以为图书馆就应该是那种中规中矩四四方方的样子,曾经见过的最美图书馆是在清华园里,已经觉得很有设计感很现代了。原来还有这种复古款的,中世纪古建筑里的style。坐在这里会不自觉的陷入藏书中,学术氛围非常浓,读书也需要仪式感。
我们来的这个时段图书馆中学生并不多,可能因为假期的原因,但都静静的坐在长桌前捧着书看,可以感到对学习的投入。如果能在这里读书和生活几年,应该是一段非常美好的人生。特意查了下UCLA的学费,本科一年差不多6万美金,着实不菲,先不说录取难度。不管如何,参观过UCLA后会激发努力学习的热情,连我们这颗老心脏都砰砰直跳,更不用说正当年的学生们。
Stanford斯坦福大学
Stanford远远望去是黄黄的一片,和想象中的高大宏伟不太一样。校园的前脸儿是黄墙红顶,矮矮的一片小楼,外观挺独特。校园里面是围墙式建筑,拱璇门廊,属于西班牙建筑风格。其实洛杉矶一带有很多地名叫San(圣)。。。,如圣芭芭拉(SantaBarbara),是西班牙风情小镇,圣何塞(SanJose)的名字也是来源于西班牙语,带着西班牙殖民过的痕迹。
这种Top的藤校还是不一样,校园里参观团非常多,统一由学生志愿者进行带队和解说。我们也尾随了一会儿,小导游们都很敬业,讲解细致,很老道的样子。在学生时代能有这种经历真挺好的,不仅锻炼口才和沟通能力,还是一段有意思的人生体验。
而斯坦福所在的PaloAlto(帕罗奥图),也是加州排名第一的学区,豪宅林立,街道两旁都是一栋House接着一栋House,是房价最贵的地区,扎克伯格就住在这里。想想出门能看见小扎,sayhello一下。出了校园,特意在这一带多走了走,确实绿化好,配套也完善,居住舒服度应该很高,顶尖富人区的颜值没的说。
UCI加州大学尔湾分校
UCI所在的尔湾地区(Irvine)是当地很受华人欢迎的学区,据说华人越来越多,而UCI在全美最佳公立学校中排名第九,应该是还不错。
关于尔湾,有这么一段介绍:尔湾因其完善的城市规划,全美最优的公立学区之一和全美领先的社会治安,颇受华人移民的喜爱。除此之外,它还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社区资源,以及冬暖夏凉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听起来真是很美。
从作为游客的直观感受,觉得有点儿像北京的亦庄或中关村等科技新区。因为人都集中在校园里,所以街上的行人比较少。我们是无意中开到这里的,顺便进大学看了看。学校里有学生志愿者,正在给四、五个参观团介绍学校。相比UCLA和斯坦福,UCI的校园设施稍显旧一些,楼也比较老,不过校园面积也是非常之大。
路上还看到了几所中小学,统一都是运动设施完备,有着大片的足球场、橄榄球场、网球场和篮球场。其中一所公立高中的运动场,硬件环境没得说,现场看高中女子足球水平很高。
关于美国人民对运动的热爱,再插播一段:后来途径了一个叫文图拉小镇(1号公路沿线),在海边玩耍的时候,偶遇一位70岁的美国冲浪大爷,跟我们show了半天他的肌肉和伤痕累累的冲浪板,震撼,说冲浪板花费了他一万美金。
在旧金山时,租住着民宿是一个两层别墅。她家的车库里堆砌着各种小孩子的运动装备,自行车,滑板,潜水服。。。看着就那么热爱生活。此行算是见识了美国人民对运动的投入和喜爱,这一点还是值得学习的。
回国后一个朋友也去美国探亲访友,回来后感慨,当时和华人朋友的孩子在后院玩篮球,人家7,8岁的男孩儿,三分线投篮命中率完爆我朋友,关键是这位小朋友是主攻足球的,和国内大多数孩子比,运动能力明显强很多。
圣何塞
圣何塞是加州旧金山湾区的一个城市,是硅谷的大本营,自称硅谷首都,众多高科技企业和公司都在这里。因为同学也住在这里,所以此行在圣何塞踩了一脚,感受下宇宙中心。
它离洛杉矶很近,开车就是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像Apple、Google这些大神级公司,以及思科等一大批高新企业都在这里。高速上看到那些公司大牌儿,一个接一个的都有点儿激动。
因为时间的原因,只在Google粗略参观了一下,Google是一个非常大的园区,占了好一大片地儿。它的展示厅在最外面,里面人潮涌动,各种互动大屏和新鲜玩意,吸引着大家的眼球。这里完全不像北美的好多地区,没有什么人烟,大家都是奔着科技热点来的。这次时间仓促,只看了看外围,有机会再来可以提前预约,由内部人员带领参观,会更深入。还有Apple,也没来的及去。
跟同学聊了聊这边的生活,也一样是每天早晚高峰有堵车的烦恼,两人带两娃的辛苦,孩子小,周末也是在各种大商场的儿童乐园混迹,其实生活状态和北京挺像的。
不过同学是做IT的,压力还是比较大,毕竟这里是优秀人才的集结地,每天要和各种印度小伙伴balabala。另外,要想生活开支相对宽裕,还是需要夫妻两个人都上班的,并不像之前想象的那样,妈妈可以在家全职带娃,而那边的华人普遍都是双职工。
在这一带感觉很舒服,热闹,人多车多,有生气。说实话,出来这么多天,老看不见什么人觉得发慌,没着没落的,常年在大北京住的,看着堵车才觉得踏实,人都在呢。
洛杉矶不光有大量的高校资源,还有富豪,没事捐赠个艺术馆是他们的正确姿势。最开始逛的GettyCenter盖蒂中心,就是土豪捐赠的艺术馆,里面除了有意大利的穿衣服或不穿衣服的油画和雕塑,还有印象派的一系列,包括它的鼻祖画——梵高的Sunrise日出。以前只在画册上看过,看到真迹的瞬间鸡冻了一下。艺术馆建在山顶,浏览的同时还可以俯瞰LA全景和落日,有情怀的土豪啊。
还参观了一个亨廷顿图书馆,它叫图书馆,其实是建在早期土豪自家的一个大花园里。除去图书馆功能,还展出一些艺术收藏品,主要是英国肖像画和18世纪法式家具。这座图书馆及藏书、艺术、园艺于一身,是花园式博物馆,观赏的过程身心都能得到极大愉悦。
漫步在花园中,可以依次步入几栋不同展出主题的楼。比较有特色的收藏品是一些文献,手抄本。。。比如林肯在南北战争期间写的亲笔信,看着这稀奇,难道这个不应该保存在政府的深闺里吗。还碰巧看到了《荒野的呼唤》小说原稿,出来玩之前孩子刚在国内读完这本小说,冷不丁看到了作者的手稿,让我们集体又兴奋了一下。
所以美国这个现象很有意思,这是走过这么多国家唯一见识到的,总有富豪冲出来斥巨资自己建一个艺术馆,让人们参观,好像很有历史很有文化的样子。拿来主义对于一个仅有年历史的国家,确实是最有效的。
一号公路
这个不多说了,太有名了,网上游记一片一片的。但说心里话,去过新西兰的真心没觉得一号有辣么美丽。既然从南到北从北到南的走了一圈,还是要推荐一下比较赞的地点。圣芭芭拉(西班牙风情小镇)、丹麦小镇(童话世界)、比克斯比大桥(一号公路的颜值巅峰)和卡梅尔小镇(豪宅+1,大亨们的后花园),不要错过,其他落脚点为可选。
其实那时更喜欢在路上的感觉,在一号公路上奔驰,眼前的景象常常很像早期美国西部片里的场景,假装一下西部牛仔,放纵的快乐一下。一路也看到许多玩耍的老外,近身感受下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比看景点更好的体验。
旧金山
旧金山也是西海岸的大都市,但跟洛杉矶比,就感觉旧旧的了,少了一些科技感和现代感。整个城市有许多坡路,高高低低,很像重庆。人流最多的地方就是金门大桥、渔人码头,以及著名的唐人街。
旧金山是港口城市,地中海气候,所以空气湿润,体感舒适。但在我们停留的七、八月份,也常常下毛毛细雨,再遇到风口,就瞬间凉透,所以属于全天温差较大的地带。往往刚才还热的要穿短袖,一阵风刮过,就得套上三层长衫。
旧金山比较有特色的是它的唐人街,它是北美最大的,占据了市中心好大一片地,地理位置绝佳。据说是因为早期华人是最早一批来这里淘金子的。但其实各地的唐人街基本都一样,像旧香港,瞬间穿越到早期的港片中。而且很多都是多少年没变化,像个封闭的自治小王国一样。从生活的角度,住在这一片应该是很方便的。不过旧金山的市中心不太安全,晚上不易出行。
一个朋友的孩子在这座城市上了四年大学,评价很高,喜欢蓝蓝的天和夜晚的星。而且,去洛杉矶玩也很方便,还能抬脚就到海边吹风。我们因为停留的时间短,许多美还没来的及去发现。
这次美西之行,整体感觉美国的城市硬件,相对不如北京壮观,在这里不得不说,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的太好了,这也和中国正处在快速发展期有关,国家对建设的资金投入比较大。从我家阳台的窗户望出去,这几年就眼见着几座高楼大厦完工投入使用,都长得跟地标似的。
虽然美帝城市建设不如国内,但在教育理念上强调学习与运动并重,全面发展还是值得很赞的。如果让孩子来这边上学,大人不管是陪读还是移民,应该都是不错的选择。只是现在美国的枪支毒品泛滥,以及校园暴力问题,让大家都很担忧。
在洛杉矶参观的盖蒂中心和亨廷顿图书馆,让我们感受了美国早期富人阶层对于知识、历史和文化的热衷或叫追逐。毕竟美国历史太短了,从世界各地去收藏奇珍异品,是快速提升本国文化等次的手段,也是福泽后代的。
从娱乐活动的角度,洛杉矶的环球影城和安纳海姆(在洛杉矶边上)的迪士尼,以及观看的花样滑冰群众娱乐性比赛,都体现了美国人民娱乐至上,享乐其中的精神。
在花滑项目中,八十岁的老奶奶能把自己装扮成甲壳虫,参加花滑娱乐性比赛。一家大小集体上阵,参加家庭娱乐性比赛。这些项目的设计本身就很棒,置身其中非常受感染。相比于我们熟知的更高、更快、更远的拼搏精神,全民参与也是体育精神非常可贵的一面。
最后想说,从20+年龄出发的澳大利亚,到年近40最后去的美国,走过这些个国家,包括不在本文之列的欧洲等等,给自己最大的启迪就是:生命原可以更多姿多彩,有梦想就去追逐吧,EnjoyYourLife!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321.html